GJB 5601-2006 中国参考大气(地面~80km)
ID: |
FFE4E95E3FB64847BC9111A7E3639573 |
文件大小(MB): |
48.97 |
页数: |
511 |
文件格式: |
|
日期: |
2024-7-14 |
购买: |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,FL 0109 GJB 5601 -2006,中国参考大气,(地面.80kll1),China reference atmosphere,(ground .80km),2006—05—17 发布www. bzfxw. com下载2006-10-01 实施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批准,GJB 5601 -2006,目 次,前言 II,1范围. 1,2 引用文件 * 1,3术语、定义和符号.. 1,3.1 术语和定义.. 1,3.2 符号.. 1,4中国参考大气要素分布1,4.1 空间范围及要素内容.. 1,4.2 大气温度分布2,4.3 大气压力分布 2,4.4 空气湿度分布 3,4.5 空气密度分布 4,4.6 大气风场分布 4,5说明事项6,5.1,5.2,5.3,5.4,大气特征参数的统计、计算公式…,气候要素值的制定方法及说明问题,几何高度与位势高度对照,指数的表示方法,6,6,6,6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气温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气压表…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露点表…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水汽压表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混合比表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相对湿度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虚温表…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密度表……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风矢量纬向分量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风矢量经向分量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合成风向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合成风速表,格点逐月及年平均风垂直切变强度表,附图.,附录A (资料性附录)大气特征参数的统计、计算公式,附录B (资料性附录)气候要素值的计算方法及说明问题,附录C (资料性附录)几何高度与位势高度对照表,丒丒53,丒丒99,118,138,159,180,200,246,292,338,384,429,476,492,497,500,I,GJB 5601-2006,一 -*,刖 百,本标准的附录A、附录B、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,本标准由总参谋部气象局提出,本标准由总参谋部大气环境研究所负责起草,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李 群、谢志辉、阎书源、马瑞平、马军武、符 雄、崔宏光、张大庆,II,GJB 5601-2006,中国参考大气,(地面.80km),1 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地面.80km高度内的参考大气,本标准适用于航空器、航天器及运载工具和导弹等武器装备的设计和试验,军事气象保障以及相关,科学研究工作亦可参考使用,2引用文件,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。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,其后的任何修,改单(不包括勘误的内容)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标准,但提倡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,的可能性。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,GJB 4676-1994军用气象术语和符号,3术语、定义和符号,3.1 术语和定义,GJB 4676-1994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,3.2 符号,m,一位势米,是位势高度的单位,4中国参考大气要素分布,4.1 空间范围及要素内容,4.1.1 水平及垂直范围,给出15°N.50°N, 75°E.130°E中国范围内,5°X5°共46个经纬格点(见图1)、地面.80km高度,内规定几何高度上大气参数值。垂直间隔:地面.10km内为0.5km, 10km.30km内为1.0km, 30km.,80km 内为 2.0km,4.1.2 要素内容,4. 1.2. 1大气温度,综合分析了大气温度分布特征,给出了各格点地面.80km内逐月和年平均气温,以及25。M35卬、,45°N与115°E三个交点上1, 4, 7, 10月的平均气温垂直廓线,4. 1.2. 2大气压力,综合分析了大气压力分布特征,给出了各格点地面.80km内逐月和年平均气压,4.1.2. 3空气湿度,综合分析了空气湿度分布特征■,给出了各格点地面.10km内逐月和年平均露点、水汽压、混合比、,相对湿度、虚温,以及25°N、35,N、45°N与115比三个交点上L 4, 7, 10月的平均露点、相对湿度,垂直廓线,4.1.2. 4空气密度,综合分析了空气密度分布特征,给出了各格点地面.80km内逐月和年平均空气密度,4. 1.2.5 大气风场,综合分析了大气风场分布特征,给出了各格点地面.80km内逐月和年平均风矢量的纬向和经向分,1,GJB 5601-2006,量、合成风向和风速、风垂直切变强度,以及25°N、35°N、45°N与115°E三个交点上1, 4, 7, 10月,的平均风矢量纬向分量和风垂直切变强度的垂直廓线,4.2大气温度分布,4. 2.1大气温度分布特征,0km.80km大气按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分为对流层、平流层和中间层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,层,气温随高度递减,对流层顶高度在17km.18km左右,此处气温最低,40N以北地区冬季一般存,在两个对流层顶,第一个高度在10km.12km,第二个高度在17km.18km附近,两个对流层顶间气温,垂直变化较小;自对流层顶到48km左右为平流层,该层内气温随高度递增,平流层顶气温达最高;自,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,该层内气温随高度降低,4. 2.1.1对流层内气温分布特征,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递减,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6.0℃/km左右,最大可超过7.0℃/km,在对流,层顶附近,气温垂直变化较小。对流层内气温随纬度的变化,近地面层的南北温差是冬季大夏季较小,随高度升高其南北温差逐渐减小,到对流层顶附近,年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均随纬度增加,例如,15°N17km高度年平均气温为-78.7C,最低月平均气温为-80.0'C,而5O°N17km高度年平均气温只有,-53.KC,最低月平均气温只有-54.9℃。40°N以北地区冬季存在两个对流层顶,在10km.22km内气,温垂直变化小于LOC/km,对流层顶处的气温还有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特点。对流层内气温随季节的,变化,年平均气温0℃线的高度随纬度降低,20°N以南地区为5km左右,0C线高度年变化幅度小;35°N,以北地区在3.5km以下,0C线高度年变化幅度很大。高气温出现在夏季,低气温出现在冬季,但是25N.,40N地区对流层顶附近的最低气温是出现在8月.10月,4. 2.1.2平流层内气温分布特征,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递增,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-2℃/km.-3°C/km,平流层顶年平均气温随纬,度而递减,如15N48km高度为-9.3℃,而50°N48km高度为-12.4℃。平流层顶处月平均最高气温,30°N以南地区出现在4月,35°N以北地区出现在6月,其值随纬度增加,如15,N处为-6.8C,而5(TN,处高达-0.3C,这一分布特征与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相反。这种差异是与平流层气温随纬度和季节的变,化有关,冬季,高气温中心在低纬地区上空,比高纬地区偏高20℃以上。春季,气温升高,南北温差,缩小。夏季,高纬地区上空增温较快,高气温中心出现在极地上空,南北温差在10C左右。秋季,高,气温中心又逐渐向低纬地区过渡,4. 2.1.3中间层内气温分布特征,中间层内气温随高度递减,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3C/km左右。中间层顶气温随纬度和季节的变,化,冬季,低气温中心在低纬地区上空,如1月80km高度,15°N处为一72.5C,而5(TN处为-59.5C;,春夏季中间层顶气温继续降低,低气温中心出现在极地上空,如7月80km高度,15,N处为-74.3°C,而50°N处为-99.7C,可见低纬地区中间层顶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很小,而高纬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可达,40℃o中间层内气温这种随季节而变化的温度梯度与平流层内正好相反,4. 2.2格点大气温度参数表,表1~表8依次给出了按图1格点序列排列的46个格点上的地面.80km内规定高度(几何高度,下同)上逐月和年平均气温,4. 2.3气温垂直廓线,图2.图4分别给出了 25N、35°N> 45°N与115°E三个交点上1, 4, 7, 10月的地面.80km的气,温垂直廓线,4.3大气压力分布,4. 3.1大气压力分布特征,气压随高度呈指数递减,0km.80km内,年平均气压从lOlO.OhPa降至l.OPa左右。年平均气压随,纬度的分布,中、低纬度地区偏高,高纬度地区偏低。如沿115m不同高度上年平均气压最大值的出现,2,GJB 5601-2006,纬度,3km 以下为 25,N, 3.5km.Ukm 内为 15,N, 12km.22km 内为 25°N, 24km.40km 内为 30°N~,35°N, 42km以上为15°N.2(TN。中、高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气压差随高度迅速减小,如25°N与45°N,的年平均气压差,2km处为9.3hPa, 20km处为2.9hPa, 30km处为O.lhPa。气压年较差随纬度增加,8km.10km处其值最大,如20°N以南地区在3.0hPa以下,4CTN以北地区在30.0hPa以上。10km以上,气压的年变化随高度逐渐变小,至30km处年较差为2.0hPa左右。月平均气压最大值出现的月份随高度,而变,一般情况下3km以下出现在秋、冬季,3km.6km内出现在秋季,6km以上出现在夏季,4.3.2格点大气压力参数表,表9.表16依次给出了按图1格点序列排列的46个格点上的地面.80km内规定高度上逐月和年,平均气压,4.4空气湿度分布,4. 4.1空气湿度分布特征,空气湿度参数主要有露点、水汽压、混合比、相对湿度等,水汽压的垂直分布,近地面层较大,而后随高度迅速减小,其垂直递减率低纬地区大于中高纬地区,如115°E地面与5km高度年平均水汽压差,15,N处为27.25hPa, 40°N处为9.06hPa。水汽压的水平分,布具有南高北低、东高西低的特点,这一特征随高度逐渐减弱。月平均水汽压最大值在2(TN以南地区,1km高度上大于20.0hPa,出现在6月.8月;月平均水汽压最小值在40°N以北地区1km高度上小于,l.OhPa,出现在12月或1月。水汽压年较差近地面层较大,而后随高度减小;中高纬度地区偏大,低,纬度地区较小。如115“Elkm高度上20'N处为6.98hPa, 30°N处为17.35hPa, 40°N处为13.06hPa; 5km,高度上 20°N 处为 2.63hPa, 30°N 处为 3.33hPa, 40°N 处为 2.09hPa,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,近地面层较大,而后随高度减小。年平均相对湿度20N以南地区近地面在,80%以上,至5km处为45%左右;25°N以北地区近地面在80%以下,至5km处为35%左右。月平均相,对湿度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因地而异,1km以下2(TN以南地区出现在冬季,其他地区和高度均出现在春、,夏季;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值,1km以下2(TN以南地区出现在春、夏季,其他地区和高度均出现在冬,季。新疆北部和东北地区北部,有时冬季相对湿度比夏季要大。相对湿度的年较差低层小一些,在10%,左右,3km以上多超过20%,4. 4.2格点空气湿度参数表,4. 4. 2.1露点参数表,表17.表24依次给出了按图1格点序列排列的46个格点上的地面.10km内规定高度上逐月和年,平均露点,4. 4. 2. 2水汽压参数表,表25.表32依次给出了按图1……
……